【客席作家|米慈】當醫生殊不容易──從《This is going to hurt》體會行醫之難(上篇)
- Service Employment
- 2024年10月11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立志救傷扶危?人工高?職途穩定?大家怎麼看待醫生這個職業?筆者的丈夫是一名醫生,最近我倆在讀 Adam Kay 的作品《This is going to hurt》,作者是一位曾在英國全民免費醫療系統(NHS)轄下醫院工作的醫生。藉此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,希望使大家對「讀醫」和「行醫」的難處,有更深刻的認知。
《This is going to hurt》簡介
《This is going to hurt》是 Adam Kay 在行醫初期的日記,當中有展示出人性的光輝,但更多的內容是細訴前線醫護人員每天面臨的難處,以及他們面對傷病和死亡的反思。書中用了第一身的敍事方式,令讀者閱讀的時候彷彿親臨醫院現場。作者又用了嬉笑怒罵的口吻,去表達很多嚴肅的議題,因此讀者閱讀的時候,可能會因其幽默生動的描述笑出聲來,但細心沉思後,又會感到悲哀。

📷 《This is going to hurt》作者 Adam Kay (圖片來源:The Jewish Chronicle)
讀醫的壓力──為甚麼會有醫科生跳樓自殺?
同儕競爭
丈夫讀醫期間,同校便有兩位醫科生抵受不住學業壓力跳樓自殺。有志升讀醫科者要有心理準備,身邊的人全是「尖子」。過往自己可能是學校裏成績最優異的,但入讀醫學院後,便會失去這種優越感。本港只有兩所大學提供醫科訓練,分別是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。根據2019/20年度JUPAS數據(以最佳6科計算),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收生中位數為39分,中大的環球醫學專修收生中位數為40,內外全科醫學士為37。
難以想像的繁重課業
此外,醫科課程的範疇非常寬廣,學生須仔細研讀並快速吸收海量的知識。有時候一堂涵蓋的內容可能需要數星期、甚至一個學期去研讀,但課堂上往往一頁簡報就帶過了,需要靠學生自行學習。

書永遠讀不完──從醫科畢業之後
漫長的求學之旅
在香港要成為註冊醫生,需要經過六年大學的教育和一年公立醫院實習,共七年的時間。香港的醫科生必須在醫務委員會舉辦的執業資格試中合格,才可到公立醫院實習,並在完成實習後註冊為醫生。實習分為四段輪轉,每段三個月,為期一年。實習期通常是普通內、外科各六個月,醫務委員會亦容許內科、外科以外的輪轉,包括兒科、婦產科和整形外科等等。實習醫生會在指導下臨床診治病人。

📷 圖片來源:CUHK Medicine Facebook專頁
別以為實習只是觀察和學習,實習醫生除了要處理一大堆文件瑣務,還有頻密的「on call」。實習醫生很多時候亦要直接面對病人,為其診症。Adam Kay 提及自己當 「House Officer」(即英國醫療制度中的實習醫生)時,就曾在一次夜更當值時﹐因為上級正在處理其他病人,需獨自搶救一個垂危的病人。
許多儀器使用的方法和醫療技術,實習醫生需要邊做邊學。 「See one, do one, teach one」是傳統的醫術傳授方法,Adam Kay在書中指「See one」在實際的運作中經常被省略。他更半開玩笑地說,有些實戰技術他是靠事前看 YouTube 影片習得的。其實這也不難想像,醫科牽涉的知識有如浩瀚大海,怎會有學得完的一天?甚至可以說,醫科生在畢業之後,才進入了真正的學習。
作者簡介:米慈,自由工作者。熱愛生活,熱愛閱讀,熱愛寫作。
Instagram:T Note 學茶筆記
文章轉載自I am…青年職學平台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