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大學嗰陣,好多同學都有返 Part-time,強積金自自然然都會成為大家嘅話題。有次成班同學討論點揀強積金,最得意係出現咗兩派極端:一係揀哂最進取,一係揀哂最保守。
雖然話強積金受到積金局所監管,以退休為目的嘅股票基金再進取都唔會有太大波幅,但始終受到大市所影響,股災、經濟轉差,都依然可以將本身嘅強積金捲走一大截。而且股災都唔知之後會有幾多次,嚟得密唔密。
進取派覺得,自己後生,仲輸得起嘅。輸咗咪之後慳啲,用其他投資工具儲錢。

但好多同學都寧願揀做保守派,100%「all in」保守基金。當然唔係多人揀就好,純粹係大家唔知點揀,但心諗返工都有血有汗,如果筆錢係因為自己投資失利,已經夠肉赤,而強積金仲要係交俾唔知邊個投資,真係寧願唔好搞筆錢好過。
係嘅,去到退休嗰陣,帳面無錯係無咩點輸贏,但係通脹會令到實際嘅購買力降低,如果每年都跑輸通脹2%,退休嗰陣衰起上嚟甚至可以無咗一半購買力。以為避緊險,其實只不過係硬食個風險。

雖然大家係兩個極端,但兩種都有個共同心態:打定輸數。
皆因強積金要直到退休先可以拎返出嚟,就算再多法例、機構監管,一項流動性低、時間太長嘅投資本質上就係高風險。而且因為「強制性」,所以大家心態上好容易唔當筆錢係自己咁,亦引致大家主動關心強積金嘅意欲好低。
諗返填 form 交表俾 HR 嘅畫面,可能十五分鐘都唔使。就算有基金報表睇,睇落都好似差唔多,幾乎朝早填完,下晝都唔記得填過咩。然後旨意呢十五分鐘落嘅選擇,去決定六十五歲之後嘅生活質素?

其實揀「進取/保守」之前,一直有個盲點:流動性低、時間長所帶嚟嘅風險,都可以靠自己大大降低──你可以轉基金架嘛!
呢樣嘢其實個個都知,但實際上大部份人都無檢討自己強積金表現嘅動力同習慣。因為自己唔擺心機,令到自己強積金嘅不確定性增加,不確定性愈大,愈無心機去理...如果唔盡早停止個惡性循環,喺複式效應之下,最後就咁少賺幾廿萬甚至百萬都唔出奇。
所以揀強積金,並唔係十五分鐘揀晒就由佢放置幾廿年,而係要 keep 住睇返基金表現,依表現再 fine tune。當然揀得進取嘅策略,就要密啲檢討自己個強積金組成喇。

當然每個人性格背景唔同,唔可以話揀「進取」或者「保守」一定好啲。但如果仲讀緊書嘅,強積金係有限數嘅話,不妨進取少少,唔係為咗賺錢,而係驅使自己盡早學習投資,及養成主動管理強積金嘅習慣,咁將來管理強積金以及做其他投資,就更加得心應手!
作者簡介:和靖
正義或許會遲到,但絕不會缺席。
文章轉載自I am…青年職學平台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