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小學、中學至大學,再到正式投身社會,每一個人生新階段、新環境,都會改變我們原有的生活節奏。期間所接觸的新事物,有時更會顛覆我們過往積累而成的價值觀,令人帶來龐大的心理衝擊,一時之間難以適應。
筆者由一名學習經驗豐富的大學生(畢竟從幼稚園開始已做了接近二十年學生~),終於搖身一變,成為「職場新鮮人」。短短幾月,感觸甚深,故希望按個人經歷,與大家分享四個讀書與工作不同的地方,好讓即將投身職場的各位先作個心理準備;即使你將來面對外來衝擊,也未至於毫無防備。
時間不再彈性
談到中學與大學的不同,都必定會提到「時間更彈性」這一點。然而,享受過大學數年時間安排上的自由後,職場的「朝九晚五」上班時間,又令打工仔仿如又回到中小學時期的規律;就算工時較「彈性」,也已經不能再如大學時期般,任意按個人喜好,編排上課時間,隨時「自製day off」。若要出門閒逛,或與友人聚舊,大多只能安排在週末或公眾假期,與街上的車水馬龍「湊熱鬧」。
需與不同年齡層共事
在學時期,須以小組形式完成的任務,大多都只需與年紀相若的同輩合作,最多也只是多加一、兩位老師在旁指導。惟在職場上,工作上接觸的同事涵蓋各職級,所涉及的年齡範圍甚廣,老中青皆有。正所謂「每三年一個代溝」,與不同年紀的同事溝通,更應多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,是否能讓對方清楚明白,或會否不小心冒犯對方,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或衝突!
以團隊利益為主
作為學生,再多的小組作業,最終成績單都是以個人整體表現來計算,故在學期間,我們都會有意無意偏向着重個人利益。相反,在職場上,個人的成敗得失並非首要,因工作上大部分事情,通常都以團隊為單位,極度講求成員之間合作精神。只要任務/計劃/活動最終能順利完成,團隊所有成員都是「贏家」!
經驗比學理更加重要
踏入現實社會後,就會發現原來一直以來埋頭默默學習的課本知識,於職場以至日常生活中並非「萬能」。不少待人處事的技巧、應對難題的「執生」能力,甚至社會生存的「潛規則」等,都是需要親身經歷,不斷「撞板」,不斷吸取教訓,累積經驗才能掌握的。所以在學時期,努力專注學業的同時,也不要忘記多參與課外實習計劃,學習課本以外的實用技能。
雖然一下子轉換新環境,確實令人難以適應,亦會感不知所措。但其實只要慢慢調節個人心態,從新衝擊中進一步了解自己,取長補短,力求進步,定能在新環境中,找到自己的步伐。我想,這個過程大概就是叫作「成長」吧!
文︱小旻
一個希望自己的文字能令人過目不忘的過客。
文章轉載自I am…青年職學平台
Commentair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