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人人返工都要做嘢,但係唔係人人都真係有嘢做?」事實上,對大部分人而言,佔據辦公時間最多的其實是裝忙的「扮工時間」。早前就有外國機構的調查報告顯示,各國員工平均浪費三成上班時間在「表演性工作」(Performative Work)上,包括那些無意義的會議及業績匯報。明明無所事事,卻依然留在辦公室當個專業的「演員」,究竟是出於愛,還是責任?
當然因為是合約啦!由於大部分職場都有明確的上下班時間,即使完成工作甚至沒有工作,員工亦必須留待至下班時間,否則便是無故曠工。不過,事實僅僅就是這樣嗎?
由於疫情,彈性工作及遙距工作越發普遍,雖然常態逐漸轉變,但仍有不少員工對於出現在辦公室一事異常執着。英國的人力資源軟件公司 ADP 在2020年的調查發現,在疫症期間,即使大家獲容許在家工作,卻依然有過半數員工認為,自己必須親身出現在辦公室內。
對於這種跟大部分人認知有落差的調查結果,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(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)的教授 Leigh Thompson 認為,原因或許出自一些普遍的心理現象,其中一個較為關鍵的是「重複曝光效應」(Mere-expose Effect)。這種效應會令人對於頻密接觸的他者產生好感,因此當員工在辦公室內「老是常出現」,便有信心更容易得到上司及同事歡心,從而提高搏得晉升及加薪的機會。
現實是,出席率跟工作效率並不掛鈎;即使加班,亦不見得員工能完成更多工作。在這種情況下,員工卻仍然必須在職場「扮工」,歸根究底,也許上述的道理你知我知,管理層卻永遠不知。
當工作缺乏一個衡量生產力的標準,管理人員便需要自訂準則,出席率便是其中一個方便又顯著的指標;另一方面,文章開首提到的調查中,調查人員在分析報告時發現,有高達27%的管理人員會用「上網時數長短」及「收發郵件量」作為生產力的評核標準,難怪即使員工無所事事,依然無時無刻在工作位置盡力「表演」。
當「扮工」成為常態,結果會是如何?一方面,員工會在「扮工」的日常中磨蝕對工作的熱誠,漸漸不再追求工作品質,更別說提升自我;另一方面,當員工大部分時間浪費在「表演」之上,公司的發展步伐亦會停滯不前,造成雙輸局面。無論哪一種,相信都不是一間公司樂見的結果。
文︱添
不穿橙色衫的呀添,間中發癲但無煙可吐
文章轉載自I am…青年職學平台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