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行業內幕】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──窺媒體生態
- Service Employment
- 2024年10月11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台灣電視劇沉寂幾年,一直突破不了瓶頸,終於由《一把青》《通靈少女》、《花甲少年轉大人》帶來了轉型期,到了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掀起了高潮,首播後瞬間爆紅,劇情引起熱議。《我》取材自曾經真實發生過的「隨機殺人案」社會事件,帶觀眾進入加害者與被害者家屬的世界,直擊他們的心裡狀態。同時一窺媒體的生態,觀眾可能會疑惑現在做新聞的已經沒有私人生活了嗎?

📷 圖片來源:劇集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劇照
1. 別台都報了,我們不報嗎?
與別家的媒體鬥快已是常態,「要贏就是要搶快」,搶觀眾眼球、搶收視率,就如劇中布吉爆炸事件一直未有查證過真偽,但就是為了快人一步而「出咗街」,結果是假新聞。這令人想起亞視新聞誤報「江澤民死訊」一事,媒體的信譽因而一去不返(諷刺的是,亞視的電視牌照未獲續約,於2016年結束免費電視廣播歷史,而江澤民則依然健在。)
2. 再不下班我老婆都要跟我離婚了!
媒體的時間一直不夠用,訪問、寫稿、想專題、開會、處理突發新聞沒完沒了,除了睡覺一天十幾小時在公司拼新聞。女主角喬安幾乎以公司為家,沒時間陪家人吃晚餐、忘記女兒生日,女兒也要跟著媽媽泡在公司,同事也忍不住投訴:「再不下班我老婆都要跟我離婚了!」

📷 圖片來源:劇集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劇照
3. 記者每天都在搶時間
為什麼會有記者和編輯,因為記者報導出來的新聞比較單向片面、強喂觀眾一些東西,這都是不營養的媒體生態,長久下去觀眾缺乏綜觀全局的機會,沒有了判斷力;「編輯才可以讓觀眾看到世界的全貌」,編輯旁觀者清,努力把碎片化的資訊拼湊,將事實的全部完整地呈現出來,希望觀眾可以有獨立思考。

📷 圖片來源:劇集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劇照
4. 你們有沒有想過你在無形之中也殺了人
維持新聞品質、報導全部事實、善用媒體的第四權監察社會不公義的事,是傳媒的基本職責;但如果逾矩,利用自己的「媒體權任意斷定人」,就會變成濫權。就像是劇中一名中學生因在學校被欺凌,模仿了「無差別殺人事件」,最後新聞台爭相報導,重點在「又有人隨機殺人」,過於偏頗,彷彿已經將人定罪,引起社會恐慌,結果中學生的家屬不堪輿論壓力而投河自盡。由此窺見部分媒體可能存在扭曲的行業生態,新聞的一字一句無時無刻在影響著觀眾的價值觀、認知。
新聞從業者記緊保持初心,堅守底線,呈現真相,別再讓人家取笑「少時不讀書,長大做記者」。

文 ︱漁民
畀魚人哋食一餐,不如教人捉魚過一生。
文章轉載自I am…青年職學平台
Comments